狂风过后暴雨总会倾盆而至,猝不及防的宣泄淋得行人措手不及。酷暑时节的兰州,雨来的急,走的也快,傍晚的余温还未散尽,却不经让人打起了冷颤。
雨过天晴,晚霞少了几分热烈的红,却多了几分温婉的粉,铺满了西方的天边。丰沛的雨水,洗刷着兰州空气中的污浊,也降低了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。
2020年1-9月份,兰州市城区共出现沙尘天气13次,同比增加3次,影响天数20天,同比增加5天。
印象中曾经的兰州,每到固定时间,狂风席卷大地扬起漫天黄沙,形成风暴,有时还会夹带着来自其他地区的彩色塑料袋,“乱沙渐入的迷人眼”,而随着能见度的降低,方圆几米之外人畜不分。
本以为沙尘暴是兰州的独有气候,后来才发现,在中国,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,每年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,而沙尘暴其实是荒漠化的标志。
此外,兰州作为建国以来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之一,工业污染源、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,加之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形条件,城市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。
新世纪之初,兰州全年污染达300天以上,常年位列中国被检测城市前列,被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。而在兰州,也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:“鼻孔和烟囱一个样,麻雀和乌鸦一个样,太阳和月亮一个样。”
近年来,兰州加强治污能力,致力于让“兰州蓝”成为兰州的新名片,并为此做出了努力。
根据兰州市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知,兰州在提升城市生态景观,增加城市绿色总量上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城市建成区新增、改造园林绿地114.16公顷(新增40公顷、改造74.16公顷),超出年初计划42.7%;推广立体绿化9.63万平方米(垂直绿化8.96万平方米、屋顶绿化0.67万平方米);提升改造30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的绿化景观,行道树补植6000多株、灌木70万株、野花组合4万平方米。
实施五泉山公园、白塔山公园、兰州植物园、兰州碑林基础设施改造、斑秃区域补植和古建筑安保消防工程配套,推进金城公园二期、滩尖子湿地公园、安宁湿地公园新建重建工程。
通过保护开发黄河湿地,让百里“黄河风情线”成为全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和绿色生态长廊;通过拓建主题公园、改造老旧公园,塑造城市特色风景;通过拓建小广场、小游园、小绿地,建设城区主次干道林荫路系统,让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融入市民生活。
通过有序推进庭院绿化、小区绿化和园林化单位创建,积极推广垂直绿化、屋顶绿化,见缝插绿、拆墙透绿,增加城市绿量,提高绿色品质,大力提升城市绿色内核。
截止2019年,兰州市林业用地面积为525.89万亩,其中,有林地面积69.87万亩,疏林地面积0.66万亩,灌木林地面积182.38万亩,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5.07万亩,苗圃地面积0.55万亩,无立木林地面积27.18万亩,宜林地面积209.95万亩,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0.23万亩。森林覆盖率13.94%(不包括兰州新区和兴隆山面积)。
近段时间,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《大气中国》最新报告,对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在2019年大气污染治理努力程度和治理效果分别进行打分,评出了“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”,兰州市位列“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”综合得分第6名。
前三季度,近郊四区空气质量及改善状况从好到差排名依次为城关区、七里河区、西固区、安宁区。
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深入及大规模治理,污染减排空间进一步收窄,减排作用发挥有限,治理难度与大气污染防治短板难度都在逐步增大。
据兰州市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专题发布会上通报的数据显示,2020年,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成效显著,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12天,同比增加16天,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.2%,是2013年国家发布新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年份。
2020年,兰州市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,消除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,环境空气质量八年来持续改善。
2020年兰州市PM2.5年均浓度控制在34微克/立方米,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,同比下降5.6%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标准,标志着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。
从“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”到2015年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“今日变革进步奖”,再到如今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12天,“兰州蓝”正在朝着365天的目标进发。
偶尔望着天上的月亮,会发现,兰州的太阳与月亮并不一样。
西固区66.8万元
西固区82万元
城关区100万元
城关区56.8万元
城关区98.8万元
七里河区61万元